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26日,2025年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在黃石未來科技城召開,明確黃石將錨定打造全省科技創新協同區目標,競逐未來產業新賽道。
2022年1月,黃石正式獲批國家創新型城市。3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建設更高水平的國家創新型城市作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創促建、強弱補短,國家創新型城市水平實現整體提升。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全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分別進位至第78位、第87位,連續3年進入“雙百強”,實現“雙進位”,科技創新能力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去年科技創新綜合考評全省第四,全省科技創新協同區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創新體制機制 壯大科技力量矩陣
近年來,通過成立市委科技委員會,我市高位統籌推進科技創新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同時,全面主動深度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推進基礎研發、成果轉化、科創主體、技術攻關、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等“六個協同”,武漢都市圈科技同興指數排名第一。離岸“科創飛地”實現2.0版迭代升級,與未來科技城高效聯動,柔性引進各類院士、人才120余名,入駐企業204家。
2014年,大冶特鋼、華新水泥成功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研發平臺實現零的突破。我市持續推動1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提能增效,組織實施各類項目158項,高質量建成黃石大學科技園,與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等9家在漢高校院所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高效解決企業技術難題100多項。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推動產業創新升級
3年來,我市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50余項,32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其中迪峰換熱器與武漢理工合作的新型換熱器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大冶特鋼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項目獲首批省“尖刀”工程立項,為武漢市外唯一。
近些年來實施工業技改項目350余個、總投資近400億元,推動高校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17個,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5萬余人,華新水泥、華中銅業等一大批重點企業實現“二次創業”、重煥生機,50個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個產品綜合競爭力全國第一。先后獲批特鋼、有色金屬等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4個、全省第二,去年新增新港園區低碳冶金、西塞山區特鋼精深加工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2個,全市現有國家、省級創新產業集群6個、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發布未來產業和人工智能發展指引,率先舉辦未來產業創新創業大賽,突破氫能煉鋼、巖洞儲氫等多個全國首創技術,大冶湖高新區獲批全省首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暢通成果轉化渠道 完善科技金融體系
我市高效建成科創供應鏈平臺黃石專區,入駐企業1184家、發布需求1939項,對接成功率全省第一。穩步推進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湖北師范大學、湖北理工學院科研成果轉化數量同比增長60%。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221.61億元、同比增長25.09%,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3.1件、居全省第五。
進一步暢通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支持金融機構先后推出創新積分貸、知識產權質押貸、科技人才貸等20余款科技金融信貸產品,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9.7%、67.7%。探索“撥改投”改革,組建總規模200億元的黃石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與此同時,我市著力推進科技創新造福民生。新設立市級衛生健康科研項目和黃石恒瑞醫藥聯合創新專項,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數量破零。深入推進數智化病理服務改革,全市醫院病理診斷能力顯著提升、群眾看病費用整體下降。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8.05%,降幅居全省第一。(記者 王璐 胡靖 實習生 肖瓏梅 李紫瑄)
編輯: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