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輕觸即刻跳轉,機身微晃秒變彈窗……“雙11”期間,淘寶“霸屏廣告”引發全網吐槽。有消費者反映,常用App啟動時,只需輕微觸碰或晃動手機,便會被強制導流至淘寶促銷會場;關閉按鈕要么隱蔽難尋,要么跳轉速度快到無從下手,讓人不堪其擾。(11月11日《消費質量報》)

霸屏廣告截圖
“雙11”作為年度消費盛會,商家追求曝光本無可厚非,但部分平臺的“霸屏導流”,早已超出合理營銷范疇,暴露出對流量的貪婪與對規則的漠視。工信部明確要求,不得利用高靈敏度“搖一搖”等易誤觸發方式誘導用戶操作,開屏彈窗必須提供清晰關閉按鈕。而涉事平臺以“一碰即跳”“一晃就轉”的設計制造誤觸,用隱蔽關閉按鈕降低退出可能等操作,顯然背離了這一監管要求。這種“綁架式”推廣,將商業利益凌駕于用戶體驗之上,把營銷變成了“騷擾”,看似換來了短期流量,實則透支著平臺長期積累的信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霸屏廣告背后暗藏信息安全隱患。律師明確指出,此類廣告常通過超范圍索權、后臺運行等隱蔽手段,讀取用戶網購記錄、瀏覽習慣等敏感信息,以此精準誘導跳轉。用戶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不僅被強制導流,還面臨個人信息泄露風險。
用戶的集體吐槽,是對上述行業亂象的無聲反抗。“早就不能忍了”“查得好”的評論刷屏,折射出對霸屏廣告的深惡痛絕。在移動互聯網生態中,平臺提供便捷服務,用戶貢獻流量價值,本應是互利共贏的關系,但部分平臺卻將其異化為“單向掠奪”,不斷擠壓用戶的使用空間。當正常操作被頻繁干擾,用戶的耐心與信任便會逐漸消磨,最終結果必然是用戶用腳投票,平臺因“竭澤而漁”失去長遠發展的根基。
監管介入調查,是對違規行為的精準亮劍,更應成為行業整治的開端。遏制霸屏廣告亂象,不能僅靠單次查處,有關方面應持續加大執法力度,對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廣告法》及工信部相關規定的行為,依法從重處罰,形成查處一起、震懾一片的效果,同時完善技術監測手段,對強制跳轉、隱蔽彈窗等違規行為實時監管,讓亂象無處遁形。
互聯網時代,用戶的每一次點擊、每一次操作都應得到尊重與保護。平臺作為責任主體,必須摒棄流量至上的畸形思維,拆除違規導流機制,規范廣告推送方式,回歸用戶為本的經營初心,同時清醒認識到,真正留住用戶的不是強制跳轉的硬推廣,而是優質服務與尊重用戶的軟實力,從而建立長效合規機制,將用戶體驗納入產品設計核心,把合規要求貫穿營銷全流程。
每一次合理維權,都是在推動互聯網生態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用戶也應增強維權意識,遇到強制跳轉、惡意彈窗等違規行為時,通過截圖、錄屏等方式留存證據,向市場監管部門、工信部投訴舉報,以實際行動倒逼平臺規范經營。
流量是流動的信任,合規是立身的根本。互聯網營銷的競爭,終將回歸到對用戶的尊重與對規則的敬畏。淘寶“霸屏廣告”被查,為所有平臺敲響了合規警鐘:互聯網營銷再卷,也不能突破法律紅線;平臺逐利再迫切,也不能犧牲用戶權益。只有守住合規底線、尊重用戶權益,電商平臺和行業才能在流量浪潮中行穩致遠。
(孔德淇)